《——·前言·——》配资平台网
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在最初有过三次极佳的机会来平定叛乱,然而每一次都被错失,最终叛军逐渐蚕食了唐朝的疆域。这是因为敌军的强大,还是因为唐玄宗的错误决策,亲手断送了生路?
安史之乱爆发的初期,唐朝首当其冲的并不是首都长安,而是洛阳。唐玄宗虽然尚有时间,但他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杀掉了两位重要的大将。正是这一错误的决定,使得这场内乱彻底失控。
公元755年,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号称20万大军,南下直指洛阳。唐朝朝廷惊慌失措,立即调集关中精锐,由高仙芝与封常清两员老将镇守潼关。潼关,乃是唐朝西部的要塞,有着“关西屏障,千军易败,一关难破”的美誉,地势险要,战略重要。
展开剩余87%这两位将军清楚,自己肩负的任务并非攻城略地,而是坚守防线。他们严格要求军纪,加强补给,同时修复防线,并且采取稳守策略。每日报捷回朝,尽管局势紧张,但至少未曾崩溃。敌军虽不能突破潼关,粮道也已被切断,开始出现犹豫和动摇。
然而,朝廷内部的局势却开始变得动荡。宦官边令诚突然出来言辞激烈地指责两位将军的防守策略,称他们害怕安禄山,不敢出战。没有任何证据,仅凭这一句话,就直接送到了唐玄宗面前。边令诚并非军事人物,他只是个掌管宫中的小宦官,按照惯例,皇帝应当对他的言辞不以为意。但唐玄宗已经不再是那个威风八面的开元盛世的英主,他年事已高,偏信神明,迷信梦兆,疑神疑鬼,开始把内宫的声音置于军事决策之上。
对于高仙芝与封常清这些功勋卓著的将领,唐玄宗心生戒备,认为他们手握重兵可能会威胁到朝廷的权力。最终,在宦官的挑拨下,唐玄宗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召回两位大将,直接斩首示众。两位将领死于非命,潼关防线一度陷入危机。
哥舒翰继任潼关防守,虽然他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但依然被唐玄宗强行指派上任,继续采取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防守策略。哥舒翰明白:只要潼关不失,长安就安稳。然而,唐朝朝廷内的另一场权力斗争,却给了敌军可乘之机。宰相杨国忠开始急功近利,担心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急忙促使唐玄宗做出进攻的决策。
杨国忠劝说唐玄宗:“如果不从潼关出击,叛军必定长驱直下,我等将遭受灭顶之灾。”这句话触动了唐玄宗内心深处的恐惧,他不仅害怕安禄山的叛军,也担心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他做出决定:不再拖延,立刻进攻。
哥舒翰力劝唐玄宗:“敌众我寡,地势不利,若贸然出击,唐军必败。”然而,唐玄宗坚持自己的意见,回信表示:“如果不出战,就是放弃潼关,任凭敌军占领。”迫于无奈,哥舒翰只得带领20万唐军出征。
然而,灵宝之战的结局让唐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安禄山的部队早已在黄河一带设下伏兵,唐军一旦过河,便遭到四面合围。哥舒翰的中军被敌军拦截,左右两翼也被敌军分割包围,最终唐军全军崩溃,二十万大军瞬间溃不成军。
潼关失守,长安的门户大开。唐玄宗急忙逃离长安,西行出宫,太子李亨则分道而行,通过北中渡口绕道灵武。这一年,大唐丧失了东都洛阳,丧失了潼关的关口,丧失了国威,甚至差点丧命。
然而,从源头追溯,最初的败局并非因为唐军无能,而是因为唐玄宗在关键时刻错误地处决了两位能赢的将领。正是这些错误的决定,才让叛乱变得难以遏制,给了敌人可趁之机。
三年后,唐肃宗李亨继位,局势稍微好转。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河北抵御敌军的进攻,而回纥骑兵也伸出援手。最关键的转折,便是长安的收复。然而,敌军并未彻底溃败,而是暂时撤退至范阳。此时,唐朝军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围剿洛阳,二是集中力量进攻敌军的老巢——范阳。李泌这个谋士提出了后者的战略,他认为:“两京如皮,范阳如骨,破其皮,不如断其骨。”
李泌的谋略非常明智,他指出,敌军虽然在中原肆虐,但根本还在河北,若不彻底摧毁敌人的根基,叛乱就永远难以根除。而且,安禄山死后,史思明继位,河北的兵将离心,正是唐军出击的最佳时机。然而,唐肃宗却拒绝了这一战略,理由竟然是:“如果舍弃长安进攻敌人,唐朝的颜面将受到损害。”这一决定,实际上暴露了皇帝对于“面子”的过度关注,忽视了更为现实的军事需求。
李泌的战略未能实施,唐朝继续围攻两京,最终虽然收复了洛阳,但敌人很快从范阳反扑,一年后再次夺回洛阳,战局不断反复。此时的唐肃宗,更关心的是如何恢复表面的秩序,而非彻底摧毁叛乱的根源。
从此以后,安史之乱未能在短期内平息,范阳、常山、相州等地成了史氏后裔和藩镇豪强的根据地,唐朝北部再无铁骑东征的实力。尽管唐朝还有机会挽回局面,但屡次错失良机,最终将这场动乱拖延了八年。
公元757年冬,唐军再次收复长安,而真正的功臣却不是皇帝,而是郭子仪。他联合回纥突骑,在潼关伏击敌军,成功歼灭了安史之乱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最关键的时刻,广平王李豫却未能紧追敌军,错失了彻底消灭敌人的机会。最终,叛军得以重整,反攻长安,唐朝的胜利再次被推迟。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并非敌军强大,也不是唐军无能,而是在关键时刻,唐朝的决策层充满了内斗与懦弱。每次胜利的机会,都被皇帝与权臣们的“面子”问题所扼杀。
最终,唐朝虽然经过长期的血战收复了长安,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成定局。唐朝的百年盛世,开始走向衰败。安史之乱,原本可以提前结束,却因为一次次的错误决策和错失机会,拖延了八年,最终耗尽了唐朝的国力。
这场内乱的持久,恰恰暴露了当时朝廷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