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广袤的大漠,黄沙飞扬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几名衙役挥舞着鞭子,怒斥并抽打着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放犯人。这些画面往往令观众感到震撼和不安,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常常比荧幕上更加复杂且充满残酷。
在古代社会,虽然这些衙役们对待男犯人时确实如电视剧中的表现一般严厉狠辣,但面对女犯人时,情况往往截然不同。面对弱小的女性犯人,衙役们反而常常露出笑容,甚至争先恐后地抢着执行这份任务。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乐此不疲呢?
在经典电视剧《甄嬛传》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情节:雍正皇帝下令将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及其家人流放至宁古塔。甄嬛得知这一消息后,脸色骤变,顿时痛哭流涕,恳求皇帝宽恕。此时的她,开始逐渐走向“黑化”的道路。她的恐惧和绝望,源自流放制度的恐怖,而这种恐惧,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情感反应,也是许多历史人物所经历的现实。
展开剩余80%那么,究竟什么是“流放”?它为何让人如此惧怕?流放的概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远古时期,便有将部落成员流放至荒凉地区的惯例。到了秦汉时期,流放制度逐步成型,并在隋唐时期通过“五刑制”得到了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流放的最大恐怖在于,它不仅是对肉体的摧残,更是对精神的极度折磨。与直接刑罚不同,流放往往将犯人送往偏远且恶劣的地方,这些地方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比如,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流放至儋州——今海南岛。当时的儋州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瘴气横行,疫病肆虐,连清洁的水源都匮乏。即便像苏轼这样身体强健、性格豁达的人,也未能在流放中挺过几年,最后在归途中死于虚弱,可见流放之地的恐怖。
《甄嬛传》中提到的“宁古塔”——如今的黑龙江,也有着类似的命运。尽管现代的黑龙江因旅游业的发展而被人们熟知,成为一个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但在古代,它却是一个可怕的“人间炼狱”。极寒的天气、刺骨的北风、以及恶劣的环境,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消耗流放者的生命。由此不难理解甄嬛为何会在得知自己父亲被流放至此后感到如此的绝望与恐惧。
然而,流放不仅仅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对于负责押送流放犯人的衙役来说,也是一项充满艰辛与危险的工作。清朝的法律规定,流放犯人每天必须行进至少五十公里,而流放的距离也是有等级划分的,最远可达四千里。这使得押解犯人的任务既繁重又艰苦,衙役们必须在长途跋涉中忍受风餐露宿、艰难困苦。
负责押送流放犯人的衙役,多数是那些承担脏活累活的底层衙役。由于地位低、待遇差,这些衙役的工作性质极其艰难。然而,流放过程中,尤其是押送女犯人时,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性犯人通常体质较弱,且反抗能力相对较低,这使得衙役们更愿意选择押送她们,认为这是一项“美差”。这背后,隐藏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深刻压迫以及衙役们对女犯人进行侵害的恶行。
这些女囚犯大多并非因自身犯错而被流放,而是因为其家族的某些成员犯了罪。由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观念,这些女性往往体弱多病,身形瘦弱,甚至从小就遭受裹足等社会习俗的束缚。因此,她们不仅无法反抗,甚至会在身体和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压迫。对于那些出身贵族的女性来说,她们的容貌和温顺的性格,往往让她们成为衙役们的目标——她们对鞭打、呵斥,甚至性侵的屈服,让衙役们更加得意于这种工作。
在古代,流放往往意味着家族的终结。女犯人的家属往往会通过“走关系”给衙役送钱,希望衙役们能在途中照顾亲人。甚至有些家族会为女性准备马车,希望能让她们在途中少受折磨。然而,尽管衙役们收取了贿赂,能否真的提供帮助却是未知的。因为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流通滞后,许多衙役虽然收了钱,却依旧无情地对待这些无助的女性,甚至让她们在途中命丧荒野。
这些命运悲惨的女性,往往因为连坐罪而被流放。她们没有犯任何罪,却被社会和家庭强加上沉重的枷锁。封建礼教、父权制社会的压迫,将她们的命运深深埋进了那个冰冷的土地。而鲁迅曾言:“在旧社会中,女性常常被视为男人们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存在。”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她们的悲惨命运。
今天,虽然许多女性已经突破了封建枷锁,能够自立自强,但历史上那些因家族而受难的女流放犯人,她们的命运依然是封建社会的深刻教训。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