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劳动节股票按月配资,天安门广场迎来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揭幕仪式。那一天,广场上人声鼎沸,气氛热烈非凡。站在广场中央的是这座象征着中华民族历史与荣耀的伟大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见证了几年来艰苦努力的结晶。
纪念碑的揭幕瞬间,激起了在场所有人内心的震撼。全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气氛无比庄重而激动。这座纪念碑,高高耸立,巍峨壮丽。碑身上精心雕刻的英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碑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闪烁着金光,传递着崇高的敬意和不朽的精神。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永远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成为民族荣耀和历史记忆的见证者。
然而,纪念碑的建设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碑心石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难题。为了找到这块重达300吨的花岗岩,工作人员遍历了无数矿区,这块石材不仅庞大而且坚硬,开采和运输工作充满了巨大的挑战。在解决这一难题时,特别有一位“石神”的出现,成为了解决困境的关键。
展开剩余80%这块碑心石最终选定在青岛浮山一带。经过多方调查,筹备委员会锁定了这里的花岗岩,发现其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而且耐腐蚀性极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浮山地区的花岗岩大多体积巨大,非常适合制作如此宏伟的纪念碑。经过反复考察,工作人员终于在浮山的深处发现了这块庞大无比的石料,它位于大金顶,质量完美、完整无损,保留了原始的壮丽与宏伟。石材的表面呈现出淡黄色光泽,经过抛光后,黑白交错的花纹使得它如一幅天然的艺术作品。
然而,石材的开采和运输问题仍然是一大难关。由于这块石头超乎想象的巨大和沉重,如何将其开采和运输成为了全体工作人员的最大难题。开采任务最终交给了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而这家公司曾积累了丰富的运输经验。
1953年春,采石工作正式启动。面对这块重达300吨的巨石,运输队的工作人员很快发现,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石材的体积和重量远远超过了常规设备的承载能力。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技术工人纷纷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经过现场考察后也感到束手无策,直到一位来自崂山的老石匠——李开山的出现,才为困境带来了转机。
李开山被尊称为“石神”,他在采石领域的技术堪称一绝。老石匠在深入了解情况后提出,想要将这块巨石成功开采出来,必须要使用炸药进行爆破。经过一番讨论后,委员会决定采用这一方案。虽然使用炸药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但这种方法是目前最为高效和稳妥的方式。
然而,第一次爆破的效果并不理想,石材的两边出现了裂缝,迫使“石神”改变方案。接下来,李开山选择了一种更为细致的方式,即采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工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在石料四周开凿深沟,清理掉废料,再用钢钎在石材底部打孔,放入楔子。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劳动,他们终于将巨石成功开采出来。每一天,工人们顶着酷热的太阳在山顶挥汗如雨,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使得这一艰巨任务在三个月内圆满完成。
运输工作也随之展开。经过初步打磨后,这块石材的重量减少到了280吨。尽管减重,但运输工作依然充满挑战。工人们采取了滚木和推土机牵引的方式,稳步推进,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与付出。经过34天的连续努力,石材终于被安全送到了目的地——火车站。
然而,在将石材装车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石材的重量超出了铁路车厢的承载极限。为了顺利运输,工作人员又进行了第三次减重,将石材的重量调整至94吨,这样就符合了铁道部的运输规定。经过几天几夜的跋涉,这块重达近百吨的石材终于到达了北京。
石材运到天安门广场后,经过雕刻师傅们的精心雕琢,它逐渐展现出了纪念碑的宏伟轮廓。这一过程同样充满艰辛与细致,雕刻师们日以继夜地雕刻每一处细节。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在1958年5月1日揭幕。
揭幕仪式上,青岛运输队的几位工人代表受到表彰,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荣光。纪念碑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英雄的永恒纪念。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是一座建筑,它承载了中国人民无畏奋斗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今天,每当我们站在这座纪念碑前,感受到它的雄伟与壮丽时,更应怀念那些为了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工人们,他们的努力成就了这一座不朽的丰碑,也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这段历史,永不忘却。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